矯正脊椎側彎的秘密武器:行走步態訓練!
脊椎側彎對身體的影響不止在脊椎,也會同時改變頭、軀幹及骨盆在空間中的方向,同時伴隨前庭、肌肉失衡、及本體感覺的問題導致行走步態也出現問題,包括了步長(step length)、步頻(cadence)及速度、髖/膝/踝關節的活動度、下肢承重及非承重時的肌肉活化、肌肉的力量強度及能量消耗等都會受到影響。
矯正脊椎側彎時,側彎患者的走路模式通常不會自行跟著改變,所以當建立了他們的軀幹穩定度之後,就必需增加側彎患者的行走訓練。因為行走涉及到全身動、靜態的協調控制,也會挑戰他們原本身體的平衡反應,若不對側彎患者的步態加以矯正,在行走時將很容易失去矯正後的成效。
異常的姿勢對步態的影響
有一部份側彎的人身體會順著脊椎彎曲的方向下壓,在行走時腳步非常沈重,軀幹也會隨著步筏下沈,使側彎一直處於不好的位置而進入惡性循環。
也有很多胸椎側彎或胸腰雙主彎的人,會伴隨骨盆過度前傾或臀部後翹,通常他們的走路步距較短、步筏較跨不開,在站姿下出現膝蓋過度伸直且腳掌、腳趾在站立時會過度用力,使踝及膝關節缺乏彈性。
另外,因臀部過度後翹會將身體向後拉,此時下肋緣凸出,後面的脊椎空間就會受到壓縮將限制側彎的矯正幅度。
所以脊椎側彎矯正運動並不能只針對脊椎本身來進行,因為矯正成效非常容易受到其他部位影響,必需要針對每個影響因素一一進行排除。
大腦學習訓練法的步態訓練方式
不同的側彎矯正療法會有不同的步態訓練方式各有其特色,而大腦學習訓練法是以人體正常的步態週期為依據,讓側彎患者的行走接近正常化,同時維持軀幹的穩定,可於日常生活中執行不致於看起來過於突兀而引人注意。
在進行步態訓練之前,每位側彎患者必需先學會控制身體解開側彎塌陷的位置,若身體仍處於原本的側彎位置時改變行走步態也不具任何義意,對側彎無實質幫助。【請參考影片檔說明:閻曉華說脊椎側彎第18章 如何導正塌陷的脊椎側彎結構?】
認識正常的步態週期
正常行走時下肢會進入站立期及擺盪期
人體正常的步態週期,以最簡單的方式可以分為2個階段,單腳站立期及雙腳站立期,在單腳站立階段另一腳會離開地面進入擺盪期。
而行走步態不止涉及足部,還包括了髖關節、膝關節及踝關節的活動度,在站立階段通常髖關節處於伸直狀態,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穩定軀幹,當髖關節進行彎曲(flexion)時進入下肢擺盪階段,此時膝關節的活動度則是決定向前跨出的幅度。
若以右腳當參考依據,我們將站立期分為5個階段
- 腳跟接觸地面(Heel strike):步態週期的開始,足部和地面接觸
- 腳掌平貼地面(foot flat):腳掌放下平貼地面
- 站立中期(mid stance):身體的重心移至該腳的正上方,此時髖關節的中心位置位於踝關節正上方,膝關節呈現些微彎曲
- 足跟離地(Heel off):足跟離地,身體的重心向前移動
- 腳尖離地(toe off):站立期的最後階段,腳尖即將離開地面
擺盪期可分為三個階段
- 擺盪初期(腳尖離地):腳尖離地到膝關節彎曲最大
- 擺盪中期(足底離地):由膝關節彎曲到小腿垂直地面
- 擺盪末期(小腿垂直地面):由小腿垂直地面到腳跟再次接觸地面之前
大腦學習訓練法的脊椎側彎步態訓練方法
這種方式不僅適用於脊椎側彎患者,也可用於其他姿勢不良的人只要是神經肌肉未受損皆適用。
一、雙腳站立重心轉移練習
雙腳站立下進行前後、及左右重心轉移練習,而重心的轉移需由骨盆進行帶動,正確的重心轉移將有助於行走時維持軀幹的穩定度。
重心的前後、左右轉移需加上踝關節、膝關節及髖關節的輔助,很多人一開始進行的方式錯誤,利用腳掌或軀幹帶動進行重心轉移會很容易回到原本側彎的狀態。
骨盆隨著左右重心轉移而有高低的變化或軀幹下沈,這些都是左右重心轉移常見的錯誤容易造成側彎的不穩定。
二、單腳抬高放下及原地踏步練習
進行這個訓練之前要確保側彎患者能執行正確的左右重心轉移、及軀幹的穩定度,這個練習是進入行走前的預備練習,有一部份的側彎患者,在進行這個動作時下肢會非常沉重,尤其是當他們的腳愈接近地面就會順著地心引力重踩地面,此時軀幹也會跟著向下沉不利於維持軀幹穩定度。
三、一腳前一腳後重心轉移練習
與雙腳站立下的重心轉移不同,此種重心轉移更接近真實的行走狀態:
練習身體重心轉移到前腳:前腳腳跟接觸地面(Heel strike)→腳掌平貼地面(foot flat)→站立中期(mid stance)
練習身體重心轉移到後腳:後腳腳尖接觸地面→腳掌放平→站立中期(mid stance)
大部份的人在這個階段都是重心轉移到前腳產生較多的問題,像是腳掌重壓、膝關節過度伸直導致整個軀幹的重心難以轉移、在站立中期時膝關節完全伸直,試圖直接進入腳跟離地(heel off)階段。
也有一部份人在重心轉移到後腳時出現問題,像是前腳腳掌重壓或後腳膝關節過度伸直,導致重心無法平順地轉移到後腳。
四、單腳跨步練習
開始真正進入步態的前置動作,包含了整合前三項的練習,一腳持續處於站立期,由另一腳進行前後跨步練習,包含擺盪初期→擺盪中期→擺盪末期→腳跟接觸地面→腳掌平貼地面→站立中期。
五、進入完整的行走訓練
整合左右單腳跨步練習動作,直接進入完整的行走訓練。
上述這些步態的分解動作練習看似簡單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,但實際觀察每位側彎患者,在執行這些動作時不是每個步驟不正確、就是某些步驟消失、或是用的力量不正確而影響了軀幹的穩定度。
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行走步態,要完全改變會有一定的難度,但要讓矯正後的側彎度數達成穩定,勢必要針對步態進行修正,而脊椎側彎矯正就是經由大腦對於全身的動作控制進行大更新,否則側彎度數極有可能會回到原本狀態甚至惡化,有時要短期改善孩子的側彎度數並不困難,但要如何長久維持側彎度數穩定才是最大的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