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椎側彎矯正過程介紹與常見的治療方式整理
導致脊椎側彎的原因~多重因素造成
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(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),這個繞口的醫學名詞,就是人口最多、最常見的脊椎側彎類型,又稱作不明原因型脊椎側彎。目前大家對這種脊椎問題已經達成共識-側彎是多種因素所導致,由基因與各種不同的環境因素產生作用後,使得帶有側彎基因的人,其側彎便會顯現出來。環境因素可能包括:代謝及荷爾蒙的失衡、骨頭生長不對稱、中樞神經(大腦、脊髓)系統的改變、脊椎旁肌肉及周圍組織的變化⋯⋯等等。
到目前為止,不論是任何保守療法及手術治療,都無法直接針對上述所提到的原因進行治療,所以大部份的脊椎側彎治療,還是根據側彎患者的臨床表徵來進行,不同的矯正方法則有不同的思惟邏輯及看法。
採用不同的脊椎側彎治療方式,就像是走不同的路,朝相同的目的地前進,有些方式就長遠來看,確實無法到達最終的目的;有些方式雖然走了捷徑好像立即看到了成果,但效果卻無法持久;有些方式看起來非常的理想及完美,但長期下來卻又適得其反。所以每種治療方式都有其優點及缺點,必需要全面了解之後,才能做出最符合期待的選擇。
矯正脊椎側彎前先為自己設定目標
雖然一直以來我們都不斷地在尋找最完美的脊椎側彎治療方式,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療法可能並不存在,不過就算沒有完美的側彎治療方式,但在接受側彎矯正治療之前,也可先為自己設定治療目標:
青春快速發育期或發育前期的治療目標
一、預防側彎惡化
二、改善側彎度數
三、姿勢對稱
四、改變使用身體的模式
生長板閉合之後的治療目標
一、穩定側彎度數
二、姿勢體態平衡對稱
三、預防未來的疼痛不適
四、改變使用身體的習慣模式
五、減緩或預防關節退化病變的發生
雖然在生長板閉合前及閉合之後的目標有很多重覆的部份,但側彎矯正的最終目的,其實並不是只將焦點放在側彎度數的改善,而是希望脊椎側彎不要更進一步的影響未來的身體功能(包含心肺功能)及健康,不過就筆者的觀點來看,不同的階段確實要強調不同的治療目標及方向,才有可能達到矯正側彎的終極目標。
至於為什麼改善側彎度數,不是側彎矯正治療的終極目標呢?其實維持脊椎健康的必要條件,並不是只有脊椎變直這個因素,也有很多側彎度數小、甚至沒有側彎,或已經接受過側彎手術的患者,身體的酸痛不適還是經常找上門。
脊椎側彎矯正的最終目標
學習如何使用身體,及該如何在使用彎曲的脊椎時減緩脊椎的壓力,還要能避免身體的過勞、僵硬、緊繃等等,以及一旦發生這些問題之後,能否立即察覺,立刻進行自我補救或尋求適當的解決方式,以防止問題更加擴大,這才是側彎矯正治療的最終極目的。
這裡就針對目前較為常見的背架及運動來探討,另外運動又可分為”用力”及”非用力”的運動。首先要先了解不同療法的治療過程之前,要先認讓脊椎側彎造成的軀幹、及骨盆三度空間偏位及異常。
什麼是脊椎側彎的3度空間異常
當我們從3個不同方向觀察側彎患者的脊椎時,會發現脊椎在這3個方向都出現偏位異常,所以稱為3度空間的結構異常:
- 由身體的前後進行觀察,脊椎會出現向左或向右彎曲的C型或S型側彎(圖一)
- 若是由身體的上、下方觀察脊椎或背部,會發現背部的左或右側會有隆起現象(圖二),為脊椎旋轉
- 若是由側面觀察,會出現脊椎側面曲線異常及側面姿勢異常
由身體的前後、左右、上下方觀察脊椎,可發現脊椎呈現不同方向的變形
而脊椎的左右外開和旋轉有一致性,也就是脊椎的旋轉會與側彎的外開方向相同。若是側彎凸向右側、脊椎就會向右旋轉,反之亦然。以圖二來看胸椎凸向右側、腰椎凸向左側,所以右胸及左腰背部就會隆起。
另外,因為脊椎產生旋轉連帶也會帶動肋骨旋轉,所以左前方的肋骨也會隆起(圖三藍色箭頭)、且右前胸凹陷,因此胸椎側彎的人,也會出現胸部一大一小的情形。
脊椎側彎矯正就是要逆轉脊椎三度空間的異常
背架矯正原理~針對脊椎骨架的推擠
背架的原理很簡單,就是找出側彎最外開及最隆起的位置,施予反向的壓力(圖一、圖二藍色箭頭),同時在凹側部位的腋下及骨盆當作固定點(圖一橘色箭頭),另外有些強調3D立體背架的做法,還會在側彎的凸出處施加氣囊或墊子,將軀幹突出的地方設法往內壓,防止脊椎及肋骨的橫向及前後外開,藉以達到矯正側彎的目的。
就上述的想法,背架的矯正方式看似非常的合乎邏輯,大家的想法都是透過背架,可以強烈將脊椎往側彎的反向推擠,只要在穿著背架時度數矯正愈多,而且穿著背架的時間愈長,那麼未來脊椎就會被定型在這種狀態,就如同牙齒矯正一樣。
但事實並非想像中的美好,因為使脊椎產生彎曲的問題根源並不在脊椎本身,要控制住脊椎不繼續彎曲的關鍵在大腦、神經連結路徑、及肌肉的協調控制,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穿著背架時,有些人脊椎被推得很直,一旦離開背架的時間愈久,側彎又會回到原本狀態甚至更差的原因,因為矯正脊椎側彎不能只治療脊椎。
脊椎側彎矯正背架不適用於成年人的理由
現今有一部份的人,提倡即使側彎沒有急速惡化風險的人,像是生長板已經閉合的青年或是成年人,也應該要穿著背架矯正脊椎側彎,不清楚這些人是為了商業利益的考量,還是真的不懂得脊椎側彎矯正的背後原理,不然就是對自己的矯正方法不具有信心,才會認為背架是脊椎側彎矯正治療不可獲缺的一部份。
背架的真正價值,僅在側彎處於急速惡化階段、或不穩定狀態時給予支撐防止側彎惡化,降低未來接受側彎手術的可能性,等他們渡過危險期後即可移除背架,已經沒有側彎急速惡化風險的孩子或成年人,穿著背架的時間愈久、其缺點勝過優點,不應花費時間及金錢在背架上。
- 穿著背架的時間愈久,會使成年人的脊椎變得更為僵硬,反而使側彎更難被矯正
- 身體僵硬的時間愈久,出現疼痛問題的機率也愈高
- 有研究提到,穿著背架數年後,會讓肌肉無力,這種現象會在背架移除後持續5~7年
- 穿著背架的時間愈長,可能因腹部或下肋的擠壓而改變正常的呼吸模式,長時間下來這種異常的呼吸模式會變為常態,導致胸腔及腹腔失去彈性,若未來想矯正側彎度數的難度將會大幅提升。
- 穿著背架極可能會加重、或使脊椎的側面曲線失衡,而異常的脊椎側面曲線同樣會減少側彎可被矯正的幅度。
另外,穿著夜間型背架對側彎幫助相當有限,在重力影響可被忽略的躺姿下推直脊椎,其成效並無法累積到白天,這種背架對成年人來說只有安慰效果,完全不需要考慮。
脊椎側彎運動矯正原理分成”用力”及”非用力”運動
另外有理論提到脊椎側彎會導致脊椎不穩定,所以要增加側彎患者的肌肉力量,以加強脊椎的穩定性。但到目前為止,並沒有任何醫學上的研究可證實,對稱的核心運動、任何肌力訓練可改善側彎度數。所以有些人會將這種觀念再導入德國的【Schroth(許瑞氏、施羅特、施羅斯)呼吸運動】,該運動是最久遠、最流行、也最為人所周知的側彎矯正運動。
非用力的運動原理有2種,一種是以大腦-神經-肌肉進行協調控制為主,教導側彎患者如何自我導正脊椎【大腦學習訓練法】、另一種則以重量去誘發身體產生全身性的平衡反應,讓身體去感覺記憶正確的脊椎位置【CLEAR Institute側彎療法】。
”用力”的運動
德國的Schroth呼吸運動療法,主要是針對側彎的凹陷、隆起部位去進行運動矯正,強調重塑肋腔的變形及側彎凹凸的平衡。
他們的矯正原則,會先透過身體不同的擺位循序漸進,可能由平躺、側躺、趴姿、坐姿到各式不同的站姿,在該姿勢下將脊椎擺位到儘可能最直的情況下,去練習呼吸及肌肉的橫向擴張施力。
這種矯正方式及原理,一樣是針對脊椎側彎的三度空間異常去進行矯正,動作的方向包含了脊椎的解旋轉、逆轉及延伸,若運用得當,這種運動方式可讓側彎患者的凹側及凸側之間的差異變小,讓背部看起來更加平衡,同時可改善側彎患者的肺活量。
另外這種治療方式,還提到如何修正坐姿、站姿及走路,所以整體的矯正原則及概念會較背架還要來得全面。不過這種療法非常強調搭配背架的使用,在國外很多執Schroth療法的醫者都不強調側彎度數的改善,僅強調姿勢外觀的對稱性,因此若患者能夠配合,至少能達到背部的凹凸對稱,也就是可改善側彎的旋轉角度。但必需要去思考,為何可改善旋轉角度但側彎度數卻無法改善,很有可能是透過犧牲正常矢狀面(脊椎的側面)的曲線結構,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會導致脊椎受力更大,未來出現骨刺退化或肌肉僵硬緊繃的機率大增。這種方法也適用於青春期、及生長板閉合的成年人;而年齡太小的孩子,因為專注力及理解力不夠好的的情況下,可能較難執行該運動療法。
“用力”的側彎矯正運動面臨的問題
當我們在進行脊椎側彎矯正時,最常發生相同的狀況,就是患者身上有很多阻礙側彎矯正方向的力量,尤其當我們去引導側彎患者進行動作會感到相當的費力;換言之,若是側彎患者自己沒有先放鬆本來不好的力,就直接矯正側彎時勢必也要付出更多的力量,這樣將會面臨2個缺點:
- 力與力的相乘會讓身體失去彈性,長時間以此種方式維持姿勢,身體將會出現僵硬、緊繃及疼痛【延伸閱讀:原來力量太多也會造成酸痛不適】。
- 當軀幹用更多的力氣進行側彎矯正時,也會阻礙內部的脊椎活動,所以利用這種方式矯正側彎,通常可以看到姿勢外觀產生改變,但較難改善側彎度數,或改善的幅度相當有限。
“非用力”的運動
1. 美國CLEAR Institute側彎療法
這種療法是透過神經肌肉的復健運動觀念,將一些重量擺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【延伸閱讀:脊椎側彎之重量系統訓練】,讓身體對這些重量產生平衡反應,使身體能自行導正。所以重量可能會擺放在頭部、肩膀、腋下、軀幹、骨盆等等,或同時擺放在多個身體部位,而施予重量的原則以”輕”為主,目的只要能誘發身體對重量產生出好的反應即可,另外有時會擺放較重的重量,目的都是要讓側彎的患部,能順著地心引力被重量導正,例如擺放在腰椎、骨盆凸側附近的重量。
而美國CLEAR Institute療法有幾個優點,他們發展出一套針對脊椎側彎矯正的被動治療方式,及有別於背架的側彎矯正椅設備【延伸閱讀:脊椎側彎矯正利器-脊椎側彎矯正椅】,可供患者天天在家中使用,而這種透過重量的引導去導正身體的神經肌肉復健運動,是相當好的概念,主要透過側彎患者身體的本體感覺訓練,主動的調整脊椎、軀幹之間的相對位置。除了視覺之外,本體感覺也可讓大腦更快速的記憶新的脊椎位置,以達到改善或維持側彎度數的功效,適用於各種不同年齡層的患者。
美國CLEAR Institute療法缺點
- 當側彎患者使用身體時的力量太多,就很難誘發正常該有的平衡反應。有些比較沒有經驗的醫者,會因為患者未產生該有的反應,就不斷的增加重量,如此極有可能會造成反效果。所以採用重量引導脊椎時,一定要在配戴重量下,利用X光片去確認側彎的度數是否獲得改善,才能讓患者在家中進行自我練習。
- 另外若同時在身體各個部位擺放重量,大腦也會因為太多訊息傳入,很難同時進行太多細微的微調整。
- 利用重量引導雖然可快速導正身體,但效果來得快、去得也快,需每日少量多餐的練習,才有機會讓大腦記憶正確的身體位置。
雖然CLEAR Institute療法所設計的脊椎側彎矯正床及矯正椅,對於增加旋轉及側彎部位的彈性及活動度有相當大的幫助,但在平衡側彎的凹凸旋轉著墨甚少,這可能是因為該療法主要強調的是側彎度數的改善為主,身體凹凸的外觀平衡,對短期內側彎度數的矯正並不是絕對必要的因素。
2.大腦學習訓練法
這是筆者針對脊椎側彎所發展出的療法,主要是因為經採用過”用力”的Schroth及”非用力”的CLEAR Institute療法,但他們卻無法互相彌補對方的缺點,才衍生出來的新療法。
我們觀察到有很多側彎度數嚴重或正處於急速惡化的人,他們身體都很沈重。另外也見過曾經接受過側彎手術的患者,脊椎骨不但已經被融合,且被金屬支架固定,該病患的側彎矯正成效也隨著時間慢慢消失,她的側彎度數在術後30年回到手術前的彎度。
我們也曾經遇過已經移除體內金屬支架的手術患者,他的側彎度數也回到了手術之前的狀態,而且脊椎、肋骨、整個背部都變得非常的緊繃、僵硬,完全沒有彈性,所以這些人就算接受了側彎手術,隨著時間似乎也僅能維持住當初手術前的側彎度數。
到底真正驅使側彎惡化的原因是什麼?甚至連脊椎裡面的金屬支架及脊椎融合過後也無法阻擋,我們推論和側彎患者身上不當的力有關,這些力都是順著側彎方向的力【延伸閱讀:閻曉華說側彎第13章 阻礙側彎矯正的最大勁敵-力 PART I ; PART II】,當身體維持直立時又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,導致脊椎變得更塌陷,這些都對脊椎產生莫大的壓力。
大腦學習訓練側彎矯正法的治療原理~解決阻礙脊椎活動的力量
所以大腦學習訓練法的側彎矯正原理,是透過大腦先去感覺自己身體的力,然後學習控制放掉那些沈重或阻礙側彎矯正的力量,一旦鬆掉了原本不好的力,進行脊椎側彎矯正就會變得很容易,因為脊椎要往逆轉或解旋轉側彎方向的阻力會消失,就有機會矯正側彎度數。
而且整個身體愈有彈性、愈輕柔,身體用的力量愈少,可停留在好的位置的時間就能愈持久,一旦這種用力的模式及習慣在大腦內被建立起來,理論上來說矯正後的成效就可被永久穩定下來,這就是大腦學習訓練法的終極目標。
所以大腦學習訓練法非常適合用在生長板閉合前青少年及成年患者,但並不適合用在年齡太小的孩子身上,因為大腦學習訓練法需要有足夠的專注力、理解力、認知及溝通能力,才能同時控制身體各個部位進行精準的動作。
也因為大腦學習訓練法極需要大腦專注, 它唯一的缺點就是一開始在學習時的難度較高,很多患者在初學這種療法可能會承受挫折,或是覺得身體不受大腦控制的感覺,但這就是大腦重建新的姿勢及使用身體習慣的必經過程。
用力矯正及非用力矯正的示意說明
我們可以透過下面的示意圖來了解”用力”及”非用力”矯正的差異,想像圖四的左側黃色的橡皮筋就像是肌肉,當橡皮筋愈緊,就表示肌肉收縮的力量愈強,若想要讓筷子變得更平行,手就必需要施加更強的力量(圖四),若想要長時間維持在這個狀態,手部肌肉就必需要一直出強過橡皮筋的力道才有辦法維持,若只要稍微放鬆,橡皮筋的力就會立刻將筷子帶回到原本的狀態(圖五)。
用力的矯正方式~當側彎患者身上還有很多讓脊椎處於歪斜的力量下,就直接用力進行側彎矯正運動,雖可在短時間內用力改變姿勢或側彎位置,但只要忘記持續用力,側彎會立刻回到原本狀態
若是在進行矯正側彎之前先讓肌肉放鬆,這時左側的橡皮筋阻力會變小(圖六)、甚至可變成類似彈性更少的一塊布料,需取決於大腦對於該部位的控制能力,這時我們的手部肌肉只需施加很少的力量(圖六),就可以改變筷子的相對位置,因為用的力量較少要停留在該部位也愈持久。
大腦先控制讓肌肉放鬆才進行側彎矯正動作,此時因為最少力所以可以最持久,只要大腦能控制永久鬆開不當的力,那麼矯正成效就有機會永久維持
因為用的矯正力量很少,所以脊椎及全身各個部位都保有足夠的彈性,才可進行更多的微調整,所以更適合用在S型或多曲線的側彎。若是矯正的力量愈強,脊椎的穩定性愈高,脊椎將很難進行片段式的微調整。
用力矯正及非用力矯正對脊椎側彎的影響
所以”用力”和”非用力”的側彎矯正方式,兩者對脊椎的矯正方向是類似的,但因為用的力量強度、及用力的方式不一樣,脊椎能被帶動的幅度、方向也會不一樣,所以所得到的側彎矯正結果也不同。【延伸閱讀:14歲來自泰國5天密集訓練大幅度改善側彎度數案例、34歲來自香港10天密集訓練改善側彎度數案例】
”用力”的矯正方式,涉及較少的大腦協調控制,比較像是加強訓練軀幹、核心的肌力訓練,只是針對不同的側彎類型,會特別加強軀幹的某一側或某一部位的練習。這種原理就像是透過強化肌肉力量去穩定脊椎,達到維護脊椎功能及健康的目的。
而”非用力”的矯正方式,則是要透過大腦對身體各部位的控制,重新學習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身體,讓他們在使用身體的當下,脊椎都能保有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及彈性,讓身體能隨著不同的動作目的調整脊椎的位置及施力方向,以達到穩定或改善脊椎側彎度數、減緩脊椎壓力的目的。
📖 延伸閱讀
脊椎側彎案例分享-背架、Schroth、CLEAR Institute側彎療法及大腦學習訓練法成效比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