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歲女性如何透過8次大腦學習訓練法改善脊椎側彎,矯正成效長達4年

8次矯正,中度側彎度數獲得改善


8次矯正,側彎度數獲得改善,成效長達至少4年

【病史與初步診斷】

18歲女性,國一發現側彎,當時度數約20多度,曾經製作波士頓背架只在夜間穿著,因穿著時疼痛不適,2個月後放棄使用背架,過去曾接受推拿、按摩等治療。主訴中段胸椎到下腰椎酸痛,久站及走久使症狀加劇,熱敷可緩解症狀。

【5天密集訓練】

曾接受6天共8次治療,其中5天為密集訓練,時隔4年2個月再次拍攝X光片,胸椎主要彎度由37度降到30度,4年當中未曾接受其他側彎矯正治療。

【為何矯正成效可維持4年?】

1.年齡

該個案18歲才接受密集訓練,其骨骼、神經對姿勢的控制已發展完成,表示側彎急速惡化的機率大幅度降低,因此接受矯正治療的成效也較容易保留。

2.透過本體感覺刺激增強大腦記憶

矯正期間主要利用重量引導的槓桿原理,導正脊椎在冠狀面偏位。一般矯正脊椎側彎主要透過視覺、本體感覺進行,在沒有鏡子輔助下,多數側彎患者會難以導正身體。

本體感覺則是矯正脊椎側彎的最佳武器,透過適當的重量擺放,身體自然會產生反應並將脊椎導向中線,此時大腦便有機會記憶新的身體位置、及停留在該狀態時的力量組合。

3.側彎度數並不嚴重且錯誤力較少

當側彎度數介於輕度~中度,脊椎比較容易受重量引導到新的位置,由於錯誤力的干擾較少,停留在該狀態也愈簡單。

4.強烈矯正動機

此為矯正側彎的最重要因素,大腦會更為專注感受身體,透過意識改變使用身體的方式產生長期記憶,最終變為自動化過程。

【透過重量引導矯正側彎可能面臨的問題】

1. 全身的力量組合可能不是最佳狀態

重量系統誘發的平衡反應或槓桿原理雖可快速導正身體,但會產生全新的力量組合來維持姿勢,不過這種組合會建立在原先身體的錯誤力之上,因此不當的力量可能被同步強化。 

2. 無法同步解決身體的僵硬、緊繃

由於錯誤力與導正身體的力量加成,關節及肌肉可能失去彈性,側彎度數雖獲得改善,但若關節及肌肉彈性不佳,未來將失去更多進步空間。

3. 無法同步改善姿勢及脊椎三度空間的偏位

重量引導通常一次僅能針對一個面向的偏位進行引導,像是將重量擺放在身體的前後側,矯正側面姿勢或脊椎側面曲線的偏位;若是將重量擺位在身體兩側,只能改善脊椎的外開幅度(冠狀面偏位)。

若同時在身體的前後及左右兩側擺放重量,過多的重量訊息,通常會降低大腦對導正身體的敏感度及矯正幅度。

4. 無法同步改善所有彎度

重量引導無法延長脊椎,因此在進行重量引導時會誘發平衡反應,例如:若是將右彎的胸椎導向中線,可能讓上胸或腰椎產生新的彎度。

【結論】

重量引導雖可快速導正脊椎,但需慎選側彎曲線類型,一般適用於C型或一大一小的S型側彎,不適合多曲線側彎或側彎度數嚴重者。進行重量引導前,建議先修正身體部份錯誤力後,才能增加側彎矯正幅度。

成果分享

更多案例分享

34歲女性
來自香港
密集訓練第9天
胸腰側彎40度→29.5度
身高152公分→153.3公分
11歲女生
4個月
胸椎22度→10度
腰椎25度→8度
15歲女生
不曾穿著背架
側彎度數進步30度
腰椎43.5度→13.5度
12歲女生
沒有穿著背架
16次
胸椎45度→36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