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複製他人的脊椎側彎矯正成功經驗?
▶️ 影片分享【他們的側彎怎麼進步的?聽聽彎友怎麼說!】
很多側彎家長在諮詢評估時,都會問到有沒有類似他們孩子的側彎度數、或相似側彎曲線類型的人,有成功改善度數的案例。當然如果我是家長的話,也會關心類似的問題,這就像是選擇好學校、好老師一樣,希望孩子能在成功教導出好學生的環境下學習,將來成功的機會才大。不過我們也都很清楚,就算再好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,一樣有人第一名、有人最後一名。
脊椎側彎的矯正治療也是如此,要能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,必備條件到底是什麼呢?其實一句話就可以道盡,”態度決定一切,細節決定成敗,習慣成就人生”,這句話不但可以套用在人生,更可用來說明脊椎側彎矯正的成敗。【更多成功改善脊椎側彎度數案例 請參考”大腦學習訓練法成果分享“】
態度決定一切~本身要有意願改變
矯正脊椎側彎、或防止側彎度數惡化,當事人本身及家長的態度就是決定一切的關鍵,也是決定側彎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。而正向積極的面對脊椎側彎,並接受現在的自己,如何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,才是防止側彎度數惡化的第一步。
我們來看看下面四位個案的故事,他們的曲線類型都很類似,連側彎度數也都很接近:

圖1-2 個案一13歲胸腰側彎已達58°;圖2-1 個案二21歲時胸腰側彎49°,上胸側彎31°,圖2-2 個案二接受5個月高強度巴賽隆納側彎矯正運動(BSPTS),上胸及胸腰側彎分別惡化至38°和51.5°;圖3-1 個案三15歲胸腰側彎54°;圖4-2 個案四15歲胸腰側彎56°,4個個案側彎曲線類型相近,胸腰側彎超過50度
👉個案一為13歲,但側彎度數卻是三個人當中最為嚴重(圖1-2),家長也很擔心,但因孩子接受治療的態度相當消極,所以很快就中斷治療。
👉個案二22歲,雖然年齡最大,但側彎矯正動機最強。她在小學五年級確診側彎40度,其間並未接受任治療,直到21歲時側彎度數惡化至31.2度及49度(圖2-1),便接受5個月巴賽隆納側彎矯正運動(BSPTS)治療,22歲她的主要彎度從49度增加到51.5度;但次要彎度惡化更明顯,從31.2度升至38度(圖2-2),超出預期😭。
她曾拒絕骨科醫師的手術建議,亦無法接受施羅思(Schroth)側彎矯正醫師提議的背架矯正側彎方法。
👉個案三15歲,側彎度數54度(圖3-1),因為家長及患者本身都很重視脊椎健康,勝於學校的考試成績,所以不論如何至少每週固定一~二次,持續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 ,而且該個案回家後,會主動在家中進行自我練習。
👉個案四15歲,側彎度數56度(圖4-2),在治療上並不積極,經常有一搭沒一搭的治療,只要學校課業、或活動較多時就會請假,無法穩定且持續一段時間接受矯正。
🧠大腦學習訓練法協助改善側彎度數
個案二採用大腦學習訓練法2週密集訓練,主要彎度及次要彎度均獲得改善(圖2-3),分別由51.5度降到41度,次要彎度從38度降至26.5度。分別改善10.5度與11.5度,期間身高增高幅度介於0.4至1.2公分。🥰

個案二于22歲時採用大腦學習訓練法2週密集訓練,上胸側側彎改善11.5°,胸腰主要彎度改善10.5°
個案三也拒絕穿戴背架,在接受了將近4個月的大腦學習訓練法非密集訓練(圖3-2),她的主要彎度由54度降到45度,腰椎側彎進步了9度,其實這樣的進展還稱不上是成功,但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,只要態度先對了,就有機會往成功的道路前進。

個案三接受近4個月的大腦學習訓練法,以每週1~2.次的頻率,改善主要彎度及次要彎度
細節決定成敗~選對脊椎側彎治療方法
為什麼這麼說呢?就算是態度對了卻選擇錯誤的治療方式、或是不適合自己的方法,最終還是會導致失敗。所有嚴重脊椎側彎的共同點,就是每個人的側彎都是由小角度開始,然後隨著時間而持續惡化。
個案一曾經持續接受了三個月,一週一次的整脊、推拿治療,胸椎側彎度數維持穩定,但腰椎側彎度數則是惡化了9度(圖1-2)。

個案一接受整脊、推拿4個半月腰椎側彎惡化9度
個案四自從小學五年級開始發現側彎時大約27度,先穿著夜間型背架、半年後再加入日間型背架,但每天穿著背架的時間少於16小時,另外她也曾接受過3個月的礒谷力學療法及按摩等放鬆治療,不過從2016年到2018年間(圖4-1、4-2),她的腰椎側彎度數總共惡化了11度。

接受日夜間型背架、鬆筋、礒谷力學療法,側彎在2年惡化了11度
所以選擇正確且適合的治療方式,才是決定側彎矯正成敗的關鍵因素,因為單純的被動治療,像是整脊、推拿、背架並無法真正矯正大角度脊椎側彎;像是個案二曾選擇針對肌肉進行高強度的巴賽隆納側彎矯正運動(BSPTS),但她的側彎度數仍然惡化【延伸閱讀:大腦學習訓練法與其他側彎矯正運動有何不同?】,其原因在於:
1. 高強度運動的矯正成效僅限於特定姿勢
2.高強度運動無法同時矯正脊椎3度空間的偏移
3.高強度矯正訓練可能強化錯誤施力
習慣成就人生~將矯正的結果融入日常生活當中
另外在進行脊椎側彎矯正時,可能會在開始進行治療一段時間後,側彎度數有所改善,但要長時間維持住矯正後的效果,則是一種長期抗戰。中樞神經需熟悉矯正後的脊椎及身體位置,並在該狀態下建立新的神經路徑,側彎度數才能逐漸穩定。【延伸閱讀:為什麼側彎矯正成效總是難以維持穩定?】
而廣義的成功脊椎側彎矯正定義需包括:側彎度數能否持續獲得改善、或側彎度數能否就此穩定下來不再惡化,不過就統計上的結果顯示,側彎度數要小於30度,在成年過後才比較不會有惡化的風險,這也是個案二及三未來要努力的方向。
當進行脊椎側彎矯正治療,側彎度數獲得了初步的改善後,更重要的是要將這種新的身體位置的感覺讓大腦記住,並重複不斷的讓身體處在這個位置下去使用身體,養成習慣,這樣才能確保側彎度數能真正穩定下來。
而使用身體的習慣及重力就是脊椎側彎的2個最大敵人,重力無法被改變,唯一能完全改變脊椎側彎的最佳武器,就是改變自己使用身體的習慣,否則不斷的落入舊有的動作模式,側彎度數會在不知不覺中持續惡化。
每個側彎患者都是不同的個體,很難一語道破如何複製他人成功的脊椎側彎矯正經驗,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正向積極的態度,改變自己並養成習慣,不要讓脊椎側彎限制了自己的人生。
結論
什麼才是真正成功的脊椎側彎矯正,大部份的人看到一張姿勢變對稱的照片、或度數被改善的X光片,就像看到熱戀中的情人一樣,可能內心會激動不已,但很少有人會為側彎當事人或家長做更深入的分析,當我們回歸到現實生活當中,這些矯正後的成效有多少能保留下來?
如果是透過背架的強力推擠所產生的效果,那麼可以推論在離開背架的時間愈久,所得到的矯正效果會立刻被打回原型。若是利用運動練習的方式達到的成果,還要確認是否要一直勉強自己不斷的出力才能維持住這樣的效果,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這樣的矯正成效可能也要打折扣,因為脊椎側彎矯正是一場人生的馬拉松,需陪伴側彎當事人走完一生,沒有人能夠無時無刻一直勉強自己出力,若是每天都在過度用力的情況下使用身體,未來將出現更多的疼痛問題。
從長遠來看,真正成功的脊椎側彎矯正治療,就像經營成功的婚姻一樣,不是靠過度推擠、或強迫的方式得來的,而是要教導大腦學習和自己的身體溝通,鬆開造成脊椎側彎的力,並協調控制不同的身體部位,都能以最輕鬆的方式維持在正確的位置,在這個基礎上去進行執行日常生活及使用身體,或是進行休閒娛樂及運動,才能確保側彎當事人能一輩子遠離側彎的危害。
📖 延伸閱讀